杂文

重拾图书和文字

今年2月底买了人生中第一个书架。

和大多数新新人类一样,买书架前我是一个十足的数码爱好者。

从计算机软硬件,到相机手机,还有这几年开始流行的各类便携式数码产品,手环、智能手表、智能家居甚至包括小小的充电器,谁家哪天有新品发布,谁家刚发布的设备又被扒出了哪些黑料,我不是第一时间知道也是第二时间。

免不了工资的大头都被这些设备耗的差不多了,毕竟这年头人不靠谱的多,也就设备理论上买了就能听自己的。

但我又是个很爱书的人,为了避免误解,我没有写“很爱看书”。

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要先去这个地方的图书馆看一看,看图书馆规模、人流量、建筑位置、功能设置,自习室、借阅书架的比例、图书馆的开放程度(对进入借阅室有什么规定、安保人员的数量),当然还有藏书的特色,特别我着重看的是计算机专业书籍和国内外期刊的质量。

这些能体现出这个城市,甚至这个省市的开放程度、人们对书的爱好程度和偏好,年轻人和上了年纪的人的比例也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特点。

我是一个不算有安全感的人,但在图书馆和书店,摆满了书的书架,却给我了很安全的感觉。不管是只看有没有熟悉的书名和作者,还是翻起一本感兴趣的书,都能让我获得片刻的安静,在大城市时间长了心中的焦虑和琐事都跑到脑后去了。

当然像我这么喜欢书店和书的人也会有一些藏书,但前两年受限于租房面积,这两年限于总别人说“租房就不要买书,搬家时麻烦死”的观点,我除了必要的专业书籍外买书很少,也更没敢买书架了。

买书架前我的时间跟大多数新新人类一样,除去工作,更多的被影视剧和游戏占据,我有一台xbox,虽然我晕3D,能玩的游戏很少,但它还是kill time的好工具。

最近一年家里的事处理的算是告一段落,我自己的工作生活也越来越稳定踏实,2月从家里返回住所后因为疫情连续宅了几周,我忽然一想,索性买一个书架吧。

因为只是租的房子,书架只买了很便宜的,不过大多数同价格的书架只有六层,我买的有八层,为的是能放下更多的书。

简单的说,买了书架后我就没打开过xbox。

这一个多月的时间,我读了被称为神作的《1984》,还有前几年在kindle拜读过但没读完的《江城》和《甲骨文》,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、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、《抗战外援》也各有特色。

去年连着买过沈志华的《苏联专家在中国》、《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》丛书,已经看的差不多了,这段时间配合着新买的《二手时间》和基辛格的《论中国》又加深了对那段历史的认识。

比较遗憾的是《哈佛经典宏观经济学》和曼昆经典的《经济学原理》我虽然去年就开始读,这一个多月也几次读过,但还只是对大框架有浅薄的了解,对具体公式和很多蝴蝶效应的前因后果还没有完全搞明白,这也怪大学太专注计算机,这两年一直后悔应该拿出一点时间学习经济知识的。

我相信开卷有益,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各异,但读过便有不一样的收获。

其实现在想来,租住的房子搬家时书是一大难处,但现代社会只要钱足够,自然不用过于操心这样的琐事,我跨城市搬过家,算下来一共400的搬家费并不算贵。

所以想做的事就去做吧,没必要瞻前顾后的,像我这篇小文从半个月前就想写,一直困于大学后就没写过东西,不知从哪里起笔,但今天一鼓作气真的开始,也没用多少时间就写出了我想表达的事情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