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城市与小城市混社会的不同
这两个月家里在装修,父亲已经去世,母亲和其他亲戚在不放心我办事、经验主义了一阵后知道了事情并不如她们想的那么简单,无奈放手、让我一个人负责装修的所有事情。
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了解,我几乎没有跟社会混子打交道的能力,如果是我选择装修公司,我会找打交道舒服的公司。但是母亲已经按她们的喜好向装修公司付了定金,我只能硬着头皮跟我打怵的人进行沟通。
这让我不断的思考一个问题: 我在一线城市工作多年,跟国企、事业单位领导经常开会、私交也都不错。为何回老家,跟地痞混子风格的装修工人却不能舒心的沟通。
与此引申出,小城市吃拿卡要风气还有残留,我亲身经历“一条烟”、“一包烟”就好办事。那么具体是什么烟管用呢?给烟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话术呢?为何在一线城市工作、跳槽、升职加薪都不需要这些技能呢?
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:
- 所谓的“优化营商环境”、“建设办事不求人城市”,是口号,还是当作具体事件在推进。
- 父母教育孩子“讲文明懂礼貌”,是否要有个度。 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说粗口、打架,父母是否可以不一棍子打死,加以指导,为以后孩子混社会做准备。
- 是否存在一个中间地带,在小城市有跟地痞流氓沟通的能力,在大城市有西装革履进入高档场合开会的能力,两者可以无缝切换。
第一点,我想现在大多数城市还只是停留在“优化大投资的营商环境”上。
第二点,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父母已经进步很多了,会具体事件具体分析、会适当的鼓励孩子不要为了讲文明而软弱,有事可以上,家里兜底。
第三点,我没有见过这种人,我周围的同龄人在外面能混下去的都还没有回老家,在老家混的开的也没有选择去大城市。可能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,家里也不需要他们必须去到自己不喜欢的环境吧。
现如今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回老家吃不开的新闻也不新鲜了,大多数新闻的论点是:年轻人喜欢按规章制度办事,而这恰恰是老家小城市缺乏的,很多事情都存在灰色空间。年轻人最后更多的选择回到有完善规章制度、相对公平、政府工作人员不敢收红包的大城市,哪怕只能租房住。
我想凡事不是非黑即白的,只是第一次需要硬着头皮把空间撑开一条缝。
不懂话术、不懂烟酒可以问可以学,跟政府人员每一次打交道都是积累经验,不管他们是城管、管自来水的还是管天然气的。要说最难的可能还是跟有地痞习气的人打交道,我暂时也只有硬着头皮上这一种办法。
其实正常办事不需要这样为难自己,自己找可以共事的人不就好了,城市再小,也不是只有地痞的。